楊新華委員提案:建立祁連山生態補償機制
上游的山青了、水秀了,但當地居民卻因“無工不富”依然貧窮,這種“保了生態、餓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犧牲”的環保困境,近年來在些地方時有出現,反映出生態保護者和生態受益者之間公平利益分配機制的缺失。因此,亟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楊新華委員說,祁連山是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可靠屏障,發揮著涵養水源、調節徑流、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區域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加劇,祁連山生態環境不斷告急。
楊委員表示,目前在祁連山只實施了天然林管護補助和草原保護獎勵補助,而對水資源、濕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和林區管護人員、農牧民群眾的民生保障以及生產生活都沒有涉及,難以解決祁連山生態保護的根源性問題?!拔覀兿M攸c生態功能區實現‘不開發的發展和富裕’”楊委員說。
楊委員建議:
1、 盡快啟動實施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通過天然林保護、草原生態治理、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地質氣象災害和病蟲害防患未然等批重大生態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措施,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實行搶救性保護,切實遏制祁連山生態惡化的趨勢。
2、 建立祁連山生態補償機制。著眼于建立健全祁連山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從層面建立祁連山生態補償試驗區,建立和完善以天然林管護補償、天然草場補償、水資源補償、礦產資源開發補償、生產資料補償等為主要內容的祁連山生態補償體系。
3、 妥善安置轉移祁連山生態區農牧民群眾。加大游牧民族集中定居力度,方面要逐步將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重要區的農牧民群眾轉化為生態管護人員,另方面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新興產業,對緩沖區和試驗區的農牧民實行產業轉移安置,減少重點生態區人為活動,實現對生態區的“小干預”。
4、 加大資金、項目和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轉移支付、財政補貼、政策傾斜、項目實施、技術補償、稅費改革、人才技術投入等方式和手段,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完全推進祁連山區生態補償區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撐。